th.jpg

俗話說:「欠債未還當父子,大仇未報當夫妻」,這兩句話說明了「作為家人」有多麼不容易,也帶出電影中「久病無孝子」的慘劇。

 

電影中余文樂飾演的阿東雖然殺死母親(金燕玲飾),但他真的是不孝嗎?我倒認為他只是不敵多重壓力而誘發疾病罷了。

 

比起遠在美國讀很多書、找到好工作後卻不願意回國的乖兒子阿俊,以及逃避回家的父親(曾志偉飾),阿東一肩負起母親病後的照護責任,已是孝心的具體表現。

 

生病後的母親比起從前,更加喜怒無常、難伺侯,不僅對看護施以暴力,對阿東更是雞蛋裡挑骨頭。阿東獨立照顧母親,最後甚至辭去了工作,希望照護責任可以不假他人之手。

 

未婚妻好意規勸將母親送到養老院,卻遭到阿東掌摑及大聲斥責。這裡或許已看出跡象,阿東的情緒起浮過大,預為後續的病徵埋下伏筆。

 

最後阿東在無工作無收入,以及房貸和照護等多重壓力,再加上母親百般刁難之下,終錯手將母親殺死。

 

我們對外人總是希望呈現出最好的一面,卻常常將最不堪的一面帶給最親近的家人。

 

正如電影劇照所寫的:「我們互相傷害,卻又彼此相愛」。

 

說這樣的孩子不孝,而未深入了解悲劇發生的始未,是產生隔闔的開始。

 

透過電影讓我們有機會去了解悲劇背後所隱藏的故事,更多的是讓我們去體驗、去感受、去理解躁鬱症病人與其家人的難處,以及回到社會和被大眾接受的困難。

 

導演所呈現的是,希望在電影過後,我們碰到類似的疾病患者,可以多一些耐心和理解。

 

不過,一般人畢竟不了解,一個帶有精神疾病的罪犯,醫院所診斷的「康復」,究竟有幾分可信度?患者是否真的痊癒了?痊癒了又是否不會再次犯罪或舊病復發?

 

剛開始連身為阿東的父親內心都感到忐忑不安,所以在枕頭下藏斧頭防身。隨著父親住進醫院、「拋棄母親」的誤會解開、父親出院後行動不便,由阿東揹上揹下的貼身照顧,再加上長時間的相處下來,父親對阿東的不安早已不复存在。

 

至此,一切狀況似乎都漸入佳境,阿東開始邀約鄰居打球,神情表現越來越開朗。與隔壁房間的小孩餘生之間的相處也與正常人無異,還會與父親開玩笑:「你想了解我,應該跟我聊天」,並請父親彌補未參加其小學六年級的親子旅行。

 

與父親之間,也可以像一般父子一樣正常地談天:「你知不知道自己想怎樣?」、「知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」,邏輯思維看似也都回到正常人的水準。

 

電影最後沒有走入完美結局,反而留下一個無比現實的殘酷考驗。

 

電影傳達給我的是,「躁鬱症」病人雖然情緒控制困難,卻不一定會傷人。

 

這個疾病或許讓患者承受壓力的能力比一般人要低,也或許只是因為阿東的個性習慣於自責,以及把責任扛在自己身上,因此比一般人容易發病。反觀父親這部份就比較懂得主動尋求社會幫助,以釋放自身壓力。

 

從兩方面看來,可以知道阿東的個性,包括他對父親說的:「我都好想學你,拍拍屁股就走了」,以及他體會到自己曾帶給未婚妻的痛苦及壓力而自責。

 

加上好友跳樓輕生,讓他一下子承受了過多的悲傷,導致病況惡化。

 

看到阿東極力控制自己的難過情緒,在便利商店試圖以巧克力緩解壓力卻成效不彰,跌坐在地上卻被群眾以手機拍攝。阿東四處張望,沒有半個人伸出援手或尋問阿東是否需要幫助,阿東的眼淚不只透露了悲傷,也透露出他眼中的無助與害怕。

 

thWHL0J2EH.jpg

thV6FLOC7H.jpg

 

社會現實還在後頭,當阿東的病情急轉直下時,同棟樓層的住戶竟然群起要求這對父子搬離,完整顯現人性面對考驗時的自私心態。

 

這時候如果有人給阿東父子一些鼓勵和擁抱,大家陪伴渡過難關,不僅僅是幫助病人,有時候自己也會得到救贖-在助人之中發現自己的優點。

 

與這些住戶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阿東的父親,最後仍陪伴在阿東的身邊。

 

電影讓我看到,原來世間最難的是陪伴,而最深的感情也是陪伴,尤其當對方是精神病患、行動不便或臥病在床者,光是相處,都不容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b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